晒红加工秘籍(请保藏,不谢)

趣茶网 194 本文有3911个文字,大小约为18KB,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
晒红加工秘籍(请保藏,不谢)

光对物质的效果、便是被物质所吸收的部分光波能量,引起各式各样的效应。当光照射到物体上,一部分光投射曩昔,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被吸收。物体吸收的光,一部分变为热能,一部分引起化学反应。

明代田子艺说:“以生晒为妙,不揉为佳。”现在制红茶、白茶、青茶都仍运用日光效果进行萎凋,因其能引起茶叶一系列的改动,能进步制茶质量。还有用日光枯燥茶叶。——《制茶学》1979年安徽农学院主编

红茶的制法是由绿茶、黑茶、白茶基础上开展而来,人们在晒制白茶进程中,注意到红茶日光萎凋,然后总结出了红茶的制作办法。据陈椽教授考证:日晒替代了杀青,是杀青的简化,是在炒青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展,揉捻今后发现叶色改动快,所以总结了变色的规则。揉捻今后堆积使叶色愈加红,然后炒和烘使色香味彻底改动。时刻红茶是简化制法的成果。有生晒、揉捻而直接晾干,简略而又省工。(《茶业通史》)

红茶归于全发酵茶,一般的制作工艺为:萎凋、揉捻、发酵、枯燥。本文中所提的“前晒”是日光萎凋,“后晒”是日光枯燥。

为了便利咱们了解日光对红茶加工时的机理,故将日光萎凋和日光枯燥简化为“前晒”、“后晒”。

一、前 晒

萎凋是制作红茶的一道工序,萎凋进程一方面是鲜叶物理改动,另一方面是化学改动。从外在来看其进程是水分的损失、内质的改动、叶片面积萎缩、叶质由硬变软、叶色由鲜绿转变为暗绿、香味也相应改动。萎凋办法首要分为:日光萎凋、室内天然萎凋、萎凋槽萎凋等。

本文首要评论日光萎凋。

云南得天独厚的光照条件,日光是枯燥最好的东西。在云南人们运用日光枯燥茶叶,制成普洱茶、晒青红茶(晒红)。为了更好地了解晒红的“前晒”、“后晒”,对云南红茶前史进行一个整理,从云南红茶的视点,首要来叙述在红茶制作中,运用日光加工茶叶的工艺。

日光萎凋在红茶的制作中,并不罕见,小种红茶、金骏眉、信阳红、滇红都有运用。

小种红茶加工:日光萎凋是在室外运用向阳方位搭起“青架”,架上铺设竹席,竹席上再铺青席,供晒青用。这种青架,清洁卫生,上下空气流通,有利于进行萎凋。萎凋时将鲜叶抖散在青席上,摊叶厚度为3~4厘米,每隔10~20分钟翻一次,叶面萎软失去光泽梗折不断青气减退略有幽香即为适度。

日光萎凋时刻长短,按照阳光强弱、鲜叶含水量凹凸而定,一般需1~2小时。在日光较强的条件下,30~40分钟即可完结萎凋,阳光弱小时需求3小时以上。

信阳红:日光萎凋的气温在25℃左右较为抱负,一般春茶在上午11时前,或下午1时半后进行;夏秋茶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3时后进行。正午日光激烈,简略灼伤鲜叶,不宜进行萎凋。也可在日光下建立遮阳网,遮阳网内置萎凋帘或衬托竹席进行萎凋。萎凋时,将叶片薄摊在萎凋帘或竹席上,以叶片根本不堆叠为适度,约为0.5kg/m2。萎凋时刻,春茶一般1~2小时,夏茶1小时左右。萎凋进程中要翻拌,越接近正午,翻拌越要勤,以使萎凋均匀。至萎凋适度时,要及时将萎凋叶移入室内摊凉,并结合翻拌,发出热气,使揉捻前叶温与室温附近。

时刻红茶:日光萎凋是使鲜叶直承受日光热力,流失水分。这种办法简洁,萎凋速度快,受天然条件约束太大,萎凋程度很难掌控。假如气候条件好,有制茶经历和操作仔细,也能够取得较高的萎凋质量。

在晴朗的气候,挑选地上平整,避风向阳、清洁枯燥的当地铺上晒簟,把鲜叶均匀摊放在晒簟上,每平米摊叶0.5公斤左右,以叶片根本不堆叠为度。中心翻叶一次,结合翻叶恰当厚摊。萎凋到达必定程度,须移放至阴凉处摊凉散热,持续蒸腾水分,直至到达萎凋适度。

激烈日光下进行萎凋,简略形成叶子红遍、萎凋不匀、芽叶焦枯,不适于选用此法。(《制茶学(第三版)》,夏涛主编)

1979年高级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制茶学》,晓德藏书

从陈椽教授的理论中不难看出:日光萎凋制茶能够进步茶质量、添加香气、进步茶汤浓度,出产中也能够下降出产本钱。日光萎凋作为从前最常见的一种萎凋办法,却在红茶的开展前史中,因不适应规模化出产的潮流,逐步消失。茶叶规模化出产,的确进步了茶叶产值,让茶从少数人的奢华之饮,变成了咱们都能喝的日常之饮,但也使得一些有前史价值的出产办法,也跟着机械化、自动化进程,被筛选,被消失。

以日光为萎凋办法的红茶,的确有显着缺陷,但在实践制茶进程傍边,制茶师也发现,用日光萎凋工艺加工特定区域的鲜叶,能够制成质量极佳的红茶。

作为云南茶业自豪的红茶,能回溯自己悠长的前史,学习前人的制作经历,制作出被现代大多数顾客承受的红茶茶品。也希望从前最为常见的日光萎凋(前晒)红茶,能在许多红茶茶品中锋芒毕露,成为前史回响。

在云南,日光萎凋制作红茶从前广为运用,但70时代后,云南引入红茶萎凋槽,滇红的制作进程中开端许多运用室内天然萎凋、加温萎凋槽、室内加温萎凋法、烘帘子法等萎凋办法,逐步摒弃了日光萎凋的办法。

这是红茶制作进程中的“前晒”,接下来咱们看看红茶“前晒”、“后晒”中的“后晒”。

二、后 晒

“后晒”指的是日光枯燥茶叶的进程,也便是现在商场炽热“晒红”工艺。

关于红茶枯燥,红茶的干流枯燥办法为烘干。从1975年云南的第一本制茶教材和2018年最新版《制茶学》,都是以烘干作为红茶最首要的枯燥办法。

追溯前史,1956年私改公完结后,茶叶进入统销统购时代,加之1957年周恩来拜访欧亚两洲茶业产区后提出:我国茶业有必要推动机械化出产。机械化出产对红茶制作的影响,集中体现为烘干在红茶枯燥办法中占了肯定位置。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红茶产区之一,滇红制作办法也严格执行机械化出产思路,选用1952年由冯绍裘提出的“匀撒萎凋,慢速揉捻,适度发酵,两次烘干”技术规范,逐步筛选了日光枯燥。

滇红茶作为其时云南省最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承担着国家出口换汇的经济使命,红茶质量的好坏决议了出口红茶的数量,红茶制作进程及相关工艺都有苛刻的规范。并且在那个特别的时代,没人敢冒着巨大的出产危险和政治危险,去挑选日光枯燥。

很长一段时刻内,国家对茶叶实施统购统销,对茶叶出产有很强的指令性和规划性,触及详细红茶出产,都是以烘干办法来枯燥茶叶,关于运用阳光作为热源来枯燥红茶的材料及什物样品,很难找到。

近年来跟着普洱茶热,不少初制所、企业开端测验制作晒青工艺红茶(晒红),但顾客又不能了解这种枯燥工艺下茶品的质量特色,而网上又有许多自我臆想的文章在传达,许多都是商家为了自己利益,自编自造的说辞。

接下来就作者搜集的关于晒青红茶材料,来对日光枯燥红茶现象进行整理。

晒青工艺制作的红茶(晒红),在专业的茶叶审评中,不受待见。1998年出书,沈培和主编的《茶叶审评攻略》中清晰写道:“初制进程中被日光暴晒过的茶叶。除晒青茶外,其他日晒茶属残次产品”。

在施兆鹏主编的最新版《茶叶审评与查验》中,关于红茶审评也清晰写出:“用日光干的,条松泡,色红褐,干度缺乏易回潮,汤色暗并有日腥气,对日照茶应视程度不同定为次品茶或劣变茶”。

由此可见,专业审评关于日光枯燥红茶认可度不高,但是咱们国家的茶叶规范中,却没有说有“日晒气”红茶是残次茶。

跟着普洱茶遍及,顾客对晒青工艺特有的“日晒味”承受程度大大进步,加之日光枯燥进程中,保留了茶叶活性,使得晒青工艺制作的红茶,或许大大提高了红茶可寄存的空间。

那么日光枯燥红茶到底有无意义呢?先回顾前史,看一段陈椽教授1949年的文字:

《茶叶制作学》1949年,P266-267

文中这样写道:

红茶有先用晒,再用炭烘,或有揉捻后不经发酵,直接用日光枯燥者。关于制作以香气为重之茶叶,尚无不合。因我国毛茶之发酵,居多缺乏,故先用日晒,热度不高,能够减损酵素之生机,但不彻底中止,后再以炭火慢慢烘焙,使叶内水分逐步蒸腾,不致当即蒸散。茶香之原质,能够恰当坚持。但其缺陷,在于发酵力既未彻底损坏,模糊中仍在进行,则制成干茶后之色味,行将因发酵之不均匀,而有过与不及之处。在印锡制法,手续之区分清明,发酵烘干,全为两事,肯定不容烘干中再有发酵,前已详言之。

用日光直接晾干之茶,叶底极黑,尖则平平,冲成茶浆,有股激烈之振奋香气。若不过度,并无可憎之感。茶浆平平之劣等茶,苟能运用恰当之日晒,则可得较优之浓味。日晒之茶,每以色彩中等者较为合适,惟日光之力,不能在短时期内晾干,故只可每日抽取一批,不能将悉数茶叶,皆用日光枯燥也。一般将最嫩之叶,既第一次揉捻之叶,用日光枯燥之法。

实质多香之茶,则不宜用日光枯燥,盖茶中之本来香气,较日晒气为可贵也。充沛发酵之叶,亦不宜日晒。有以发酵极轻,或未经发酵手续之叶,用日光枯燥,认为能够调剂发酵者,但如遇日光激烈,枯燥快速,则常有发酵缺乏之弊,如遇日光弱小,枯燥时刻延伸,亦常有发酵过度之处。故此非合理牢靠之办法,缺乏取焉。

日光枯燥者,如日光时隐时现,则须将叶先在烘茶机内受二分钟之高热,使发酵中止,再取出日晒。如日光能保持半小时以上,而叶摊甚薄者,则烘机手续,即可省去,盖酵素已不能再有所效果也。

日晒之时刻,较机烘为多,故冗杂之事亦多,非如烘机之简略也。如日晒之茶,须摊于簾上,俾遽然下雨时,便易搜集。下抽西罗谷式及白龙式烘茶机中之茶簾,最适摊茶之用。布类能吸收茶汁,漆布能使叶染色,皆不可用。白铁皮则最合宜。日晒摊叶须甚薄,每20分钟翻拌一次,并须经常张望地利。

一般认为日晒之本钱,较为节约,其实不然,如摊放、翻拌、搜集等手续烦而费时,常不若机烘之为快。故除非质量平平之茶,能巧用恰当之日光,或可改进茶质,俾价格略增外,除如质量杰出之茶,则无须乎使用日晒之法。

从陈椽教授的观念能够看出,日光枯燥能够进步香气缺乏茶叶的香气,一起能够提高味道平平茶叶的浓度。只需加工进程运用好气候,依据不同质量的茶叶,能够制出质量很好的“晒红”。

曩昔咱们的制茶工艺,由小农经济向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开展,期间学习了印度、锡兰等国的制茶办法,摒弃了原有的出产经历,改动了制茶工艺。

作为云南茶业自豪的红茶,能回溯自己悠长前史,学习前人制作经历,制作出被当下大多数顾客承受的红茶茶品,是很值得去探究和实践的,也希望从前最为常见日光萎凋(前晒)、日光枯燥(后晒)的红茶,能在许多红茶中锋芒毕露,成为前史回响。

普洱山头茶的鼓起,促进茶山添加了不计其数的初制所,呈现了云南茶农有锅便能出产茶叶了的现象,也有更多时机,去测验出产以云南大叶种的鲜叶为质料的其他茶类,白茶、黄茶都有初制所在做,晒青红茶也有许多人在测验制作。

现在的立异式茶品如“大叶种白茶”、“晒红”、“大叶种黄茶”等,在商场上也有特定消费人群。这些茶,在制作工艺上,也是依据现实情况,学习前人工艺改进而成。

晒青工艺制作红茶,处于试验和探究阶段,制作前史相对较短,也短少陈茶什物来验证“晒红”,能够像普洱茶相同“越陈越香”(红茶能够寄存咱们今后用茶品来评论)。搜集这些材料,是为了让咱们对阳光萎凋、枯燥红茶工艺的前史有一个了解。

因不具备专业的制茶经历,自己没有办法去重现这些加工工艺。但自己信任,跟着制茶者们对红茶制作的实践,是能够做出很好的晒青工艺红茶。

从前史文献中发现和证明,日光萎凋和日光枯燥在红茶开展的前史中是广泛存在的,这是对红茶开展前史的一个整理,一起也是为红茶工艺立异,供给一种思路。

在查找云南红茶萎凋、枯燥办法流变材料的进程中,笔者还找到了更多民国时期“晒红”制作加工记载,摘抄下来给对晒红感兴趣的茶友参阅:

一、云南“前晒”、“后晒”红茶加工办法

黄晃步行思普沿线数千里,遍访十余县,在1940年记载了,其时云南红茶加工办法:

採回之鲜叶,用竹筛筛净,以去其杂物后,即别离其叶之等级,置于朱筛上,用日光曝晒,使叶蒸腾水分,一起发生发酵效果,以视叶至软柔,色彩稍暗黑为度,此名之为“凋萎”,然凋萎之手续及须为加长,以均匀核算,嫩叶需三小时,老叶需四小时,或四小时半,因曝晒不达充沛时刻,叶汁不出,发酵不良,则茶叶无香味,若遇天雨不能曝晒,则散播茶叶于凉快无污垢之室内,任其风干,惟时刻须长至一二日始能完结其干酵效果,凋萎之手续完后,行将茶叶装置于木桶,或铅制之箱中,或以布袋装之,用手努力搓弄,使叶中所含苦味之绿色胶汁洩出;然搓弄之法:因各地有其习气,有用足踏者,有用石压者,前者太秽,后者叶片每被碎烂,均不适合;若用人工之制法,似用手搓弄为适。每人每次可揉三十斤,以揉至老练,有力者可于一小时即能竣事,每日能揉五六次,叶既搓弄后,将其结成团块之叶取出离散,分排于竹席上曝晒之,使其间水分自行蒸腾,至叶变黑色而叶质愈干时,即回收稍事休凉后,复倾入镬中,用火力焙炒,温度约在摄氏表五十五度,因热度太高,则易至叶变焦黑,而带火烟味;若火力太弱,则炒焙不透,茶无香味,反存茶腥,故炒茶须用熟手之人为之,且灶火须用木炭焚烧,火力较有精确,如用柴或其他草芥之燃料,则火力过猛过弱,均于焙工有不良之影响,欲茶常存有香味,焙炒之后,稍任其凉,即用干洁之瓦罐密藏之,至用时或卖时,始取出装箱寄发,则茶质不易变坏也。

二、贵州《鑢山物资志稿》1930年

采摘下后,先蒸后焙,随焙随搓,到变成黑色时再用微火烘干,称为绿茶。或在日光下晒稍软,随晒随搓,再晒再焙,逐步枯燥,称为红茶。

三、湖北《襄阳县志》1874年

做红茶,雨前摘取茶叶,用晒垫铺晒。晒软组成一堆,用脚揉踩,去其苦水。踩后有晒,至手捻不黏,再加布袋盛贮筑紧,需三时之久,待其发烧变色,则谓之上汗;汗后仍晒,以干为度。

四、湖北《浦圻县乡土志》1923年

红茶:雨后采纳嫩叶,曝以阳光,俟叶边薇带赤色,或于木盆或木台上搓揉之,俾成头绪,然后分布篾垫上,晒令半干,收贮深桶,以衣被闭之,使色变纯黑,而气味芬新,是名红茶。

五、《湖南地舆志》1933年安化茶之业

红茶粗制法:将生叶薄铺于竹簟上,曝于日光中,俟其叶萎黄后,以足蹂踐之,再将叶汁充沛揉出,然后散解结块之叶,俾得于空气中枯燥,而再度揉之。其时刻愈久,用力乃愈大;仍复闭幕叶块,俾得于空气中枯燥,然后贮于木桶内,覆以棉布使其发酵。其时刻不必定,概以手入叶中,感觉其温气为度。发酵后又晒以日光,如揉未充沛时,须复揉之而使发酵。待其枯燥,才贩卖焉。此乃老式制法,以此制成者,多卖于汉口洋商,经俄商或日商之手,再制之,始运销外国。

本文参阅书目:

1931年赵烈编著《我国茶业问题》;

1937年范和钧 吴觉农著《我国茶叶问题》;

1940年黄晃《红茶》;

1959年陈椽作品《茶叶制作学》;

1979高级院校版《制茶学》;

1991年朱自振编《我国茶叶前史材料续集》;

1997年《凤庆茶厂志》;

1998年《茶叶审评攻略》;

2017年陈椽编著《茶叶通史》;

2018年夏涛主编《制茶学》;

2018年《茶叶审评与查验》。

本文授权转载自晓德书号

上一篇:茶叶加工过程中混合和拼配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