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河口县南溪河与红河交汇处的海拔最低点76.40米,到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的海拔最高点6740米,只是跨过不到8个纬度(北纬21°8′~29°15′)的云南,在海拔最低点与最高点之间,有着6663.60米的笔直落差。如此巨大的海拔差异,让云南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色,涵盖了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气候类型,浓缩了简直整个北半球的天然生态景象。
从热带河谷到现代冰川带所特有的天然笔直带立体生态类型及景象资源,使得云南以全国4.1%的国土面积,包括了地球上除海洋和沙漠以外的一切生态体系类型。也因而,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门区域和交汇区域,也是我国17个生物多样性要害区域之一。全省各大生物类群物种数均挨近或超越全国的一半,具有我国63%的高等植物、60%的脊椎动物等物种资源。亚洲象、绿孔雀等500多种脊椎动物,为云南特有,或在我国仅散布于云南。

“腊”是云南大都民族,特别是藏缅语系民族对茶的称号。类似的发音,显现了不同民族对茶的使用前史和茶文化的同一性。寓居于海拔1000~3000米常绿阔叶林带的山地先民依山而居、靠山生计,在打猎寻食的一起,发现森林中优势树种野生茶的价值,从而采摘、食用、饮用,致使药用都是水到渠成之事。森林中很多的野生茶树尽管足能够自给,但随着农业栽培技能的开展,山地族群为了长时间采摘便利,开端将茶树移栽于房前屋后。这与栽培魔芋、芋头和竹子相同的,归于热带亚热带山地族群的庭园式原始农业。
大叶种茶树是耐荫、喜温、喜湿的作物,当光照到达80%左右时茶树到达最佳成长状况。云南种茶的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茶树成长习性,并充分使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对茶树成长晦气的乔灌木,保存必定的遮荫乔木,然后栽种茶树、维护茶林。

在茶树的栽培上,人们使用古茶树与其他树种之间的竞赛或依存关系,有挑选地保存或栽植有利树种,铲除对茶树成长晦气的树种。这种陈旧而共同的林下栽培技能使得古茶林出现出显着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首要散布层)—草本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上层首要成长茱萸、木荷、多依、红椿、榕树等巨大乔木;中层是以茶树为优势树种,一起散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基层为禾本科和蕨类、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也因而,普洱茶产区的许多古茶林,出现出了“远看是森林,近看是茶林”的林、茶共生景象。
林下栽培技能,也很好地满意了普洱茶树喜荫喜湿的成长特性。古茶林选用林下栽培技能,不只经过森林环境有用处理了这个问题,并且芽叶中的氮化合物得到提高,涩味物质的茶多酚有所下降,茶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等含量也比强光直射茶园高,很好地提高了普洱茶叶质量。
另一方面,成长在森林体系中的古茶林,也较好地处理了茶树喜湿的问题。森林体系不只增加了光照的漫射效应,也提高了水源修养,改进了茶林的水分环境。茂盛的林冠不只削减地表径流的直接丢失,并且简单凝聚露珠、雾滴供茶树使用。森林树木降低了风速,削减空气对流,降低了土壤水分的蒸腾和茶树的蒸腾作用,从而使茶林内坚持相对湿润的小气候。
本文节选自
《每片茶叶都是一张“生态试纸”》
作者丨 段兆顺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如触及版权问题请联络删去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