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造技艺

趣茶网 42 本文有601个文字,大小约为3KB,预计阅读时间2分钟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武夷岩茶(大红袍)制造技艺

采摘:一般春茶、夏茶及秋茶均可采摘,以一芽3-4叶为规范。

萎凋(两晒两晾):采摘后的鲜叶称为茶青。先将茶青匀摊于水筛中进行“开青”,再置于萎凋棚(俗称“晒青架”)上“晒青”;茶青经日光晒后进行并筛,摇摆数下,再晒片刻即移入室内晾青架上,称为“晾青”;待茶青冷却后再做复晒,悄悄摇摆后进行摊拢,之后再做一次晾青。

做青(摇青、做手):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

茶青萎凋后,进行第一次摇青,此刻青叶在水筛内呈螺旋形滚转,叶缘相互磕碰冲突,细胞组织受损,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从而促进茶叶色、香、味的构成;第2次摇青时可见茶青叶色变淡,在并筛的进程中用手轻拍叶子(俗称“做手”);静置两小时后进行第三次摇青,办法同前;之后转数逐步增多,力度逐步加剧。

整个进程需进行6-7次做青,时刻约8-10小时。最终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脉亮堂,叶色黄绿,红边闪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俗称“汤匙叶”)。

炒青与揉捻:在双炒双揉进程中,茶叶构成独有的“蛙皮状”“三节色”。炒青的锅温约230-260℃,翻炒时茶青不宜过于抖散,翻动四五十下,待青叶柔软如棉,即可取出揉捻;揉捻时,将青叶来回推拉,至叶汁流出、卷成条形、浓香扑鼻时,即解块抖松;再倒入锅中复炒,锅温为200-240℃,翻炒数下后再进行一次揉捻。

初焙:焙房窗户需紧锁,将茶叶均匀摊放在焙笼上,厚度为2-3厘米,随后将焙笼移至焙窟上,烘10-12分钟,期间翻拌三次。

扬簸、晾索、拣剔:扬簸即用簸箕扬去黄片、碎片等;晾索可使茶叶转色,有油润之感,时刻约5-6小时;拣剔即拣去尚存的茶梗等。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共同质量。其整体特质为:成茶条形歪曲壮结,色泽绿褐鲜润;香气浓郁,持久性强,具幽兰香;味道浑厚,喉韵清冽,齿颊留香;茶汤明澈洁白,呈金黄或橙黄;叶底软亮,叶缘朱红。

清代诗人袁枚将武夷岩茶的品饮总结为“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必若琛”。现代生活中的冲泡,小壶泡法与盖瓯泡法撒播已久,紫砂壶保温聚香不闷味,瓷质盖瓯利于分辩香气。又因为茶质料较老练,成茶芳香物质的沸点高,因而运用沸水冲泡有利于香气的蒸发。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造技艺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为什么古树茶也需求拼配?

下一篇:没有了

发表评论 (已有0条评论)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